其他

2017诺奖超强预测之物理学奖篇 | 每个人的诺奖

2017-10-02 易科学 研之成理


做科研的人,多少都有理想。而诺奖,一定是科研人最瑰丽的梦想之一。北京时间10月2日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将陆续宣布获得2017年各分类奖项的得主。


今年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1、生理学或医学奖:最早于北京时间10月2日17时30分公布(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2日11时30分);

2、物理学奖:最早于北京时间10月3日17时45分公布(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3日11时45分);

3、化学奖:最早于北京时间10月4日17时45分公布(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4日11时45分);

4、和平奖:北京时间10月6日17时公布(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6日11时);

5、经济学奖:最早于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45分公布(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9日11时45分)。

至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其揭晓时间尚未最终确定。按照往年规律,文学奖当会在化学奖公布的次日揭晓。



在诺奖即将公布之际,由上海生工和易科学主办,测序中国和募格学术联合主办,研之成理等多家单位协办支持的“诺奖”谁将问鼎——2017诺贝尔奖有奖预测系列活动开始啦!还有缤纷好礼等你来拿!更有惊喜等你发现!

 

分别扫描上方和下方二维码参与游戏和投票





选择你心中最应该获奖的科学大神,

投上你满含深情的一票;

分享你心里最渴望得奖的关注领域,

让我们给你个小小惊喜;

慢慢征途、科研不易,我们并肩作伴,

希望能给到你一丝鼓励!




然后,文末诺奖榜单竞猜等你御批有奖哦~还有那个啥~ 可以直接戳文末~


小伙伴手痒先预测了一下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晒给你看看




深宅科研狗Stem:

嗨我又来了。他们都劝我低调,说这年头你预测楼市预测股市都没问题,哪怕你设个上亿或裸奔的彩头到时输了赌约也可以假装云淡风轻人畜无害没这回事,可是诺奖是学术圈的严肃的事,让我不要这样立flag去言之凿凿推测啊预测的,说他们看不惯我这样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可是我觉得他们其实是迫不及待想看我啪啪打脸哈哈。可是我会怕吗?如果有诺贝尔风骚奖的话,我怕我早已被联名推荐破格授予!我就是这么自信!说到这里都忍不住有点崇拜自己了呢!


我觉得今年应该把诺贝尔化学奖颁给锂电池方面呢!毕竟连iPhone都出到X了。锂电池方面的研究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早已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资深延期专业户 赵博士:

让你低调你还这样,真是无语了!我直接说结论:我支持诺奖化学奖颁给光合作用领域。感觉挺牛的。


实验室花痴工程师 小梅:

人工光合作用没有电池牛吧,没有锂电池你手机咋办,用光合作用发电吗?所有手机都是绿色皮肤?


深宅科研狗Stem:

哈哈还是有人支持我的,谢谢小梅!我看到你在易科学拿的“诺奖”了,好样的!辛勤科研之余开心一下,记得一定要有梦想!我总结了:

只要概率不为0,梦想早晚能成真!加油!



每个人心里都可以有他的诺奖排名,包括你。下面是小编呕(ao)心(le)沥(yi)血(xiu)为您整理的本次诺奖入围的物理学奖热门领域和科学家组合,请过目!


然后,文末诺奖榜单竞猜等你御批有奖哦~还有那个啥~ 可以直接戳文末~


1

Gravitational waves (引力波)

影响力不言而喻,引力波三剑客年初已经去世一名英国科学家,或许Barry Barish有希望替代他的诺奖位置,不过,针对引力波国际社会应该还存在一些争议,又或许太早,答案10月3号见分晓。



Kip S. Thorne(基普索恩) US

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在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索恩和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以及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卡尔·萨根保持了长期的好友和同事关系。


Rainer Weiss(雷纳•韦斯) US

是美国理论物理学者,因在引力物理学与天文物理学的贡献而知名于学术界,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荣誉教授。在他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为发展出激光干涉术,其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关键技术。魏斯是宇宙背景探测者科学工作小组的主席。


Barry Barish(巴里·巴里什) US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加州理工学院荣誉学士。他是引力波的领先专家。Barish 于1994年成为激光干涉仪重力波观测台(LIGO)的主要研究员,并于1997年担任主任。2015年, 首次发现两个30个太阳能大规模黑洞, 代表了引力波的第一次直接检测,因为它们是爱因斯坦在1916年的预测和首次观察的合并的一个黑洞。20世纪80年代,建立一个复杂的地下探测器来寻找磁性单极子,并解决新兴领域的粒子天体物理学的其他问题。在意大利的Gran Sasso隧道进行的地下实验提供了一些关于中微子质量的关键证据。


2

Extrasolar planet (系外行星)


这也是拿奖拿到手软的方向了,京都奖,年初的沃尔夫奖,以及邵逸夫奖或许预告了系外行星获诺奖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引力波的阻截是不是让Mayor教授心凉了一截呢,毕竟这次错过再等四年。Marcy教授由于丑闻(性骚扰)已经辞去了美国大学教职,今年沃尔夫奖名单上也没有他,诺奖委员会自然不会忽略这一点吧。



Michel Mayor Switzerland(米歇尔·麦耶)

他和戴狄尔·魁若兹于1995年一起发现了第一个环绕类太阳恒星飞马座51的行星飞马座51b。 2000年获得巴仁奖。2004年获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Albert Einstein Medal)、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2005年和杰佛瑞·马西一起获得邵逸夫奖的天文奖项。2010年获得维克托·安巴楚勉国际奖(Viktor Ambartsumian International Prize)和德国天文学会卡尔·史瓦西奖章。2015年1月获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颁发最高荣誉金质奖章。


Didier Queloz Switzerland(迪迪埃·奎洛兹)

瑞士天文学家,在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方面颇有贡献。在日内瓦大学读博士时,他和米歇尔·麦耶共同发现了围绕主序星的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奎洛兹用径向速度测量的方法分析了飞马座51,结果发现了一颗轨道周期为4.2天的行星。这颗行星就是飞马座51b,挑战了当时正统的关于行星形成的见解。


Geoffrey Marcy(杰佛瑞·马西)

美国天文学家,曾任教于柏克莱加州大学。他以太阳系外行星发现数量最多者闻名。前100颗太阳系外行星的其中70颗是他和保罗·巴特勒和黛布拉·费希尔共同发现。但因2015年因性骚扰辞职。

诺奖只能一组给三个人,但是下面两位也是这领域的翘楚


Aleksander Wolszczan(亚历山大·沃尔兹森)

他是第一个太阳行星和脉冲星行星(脉冲星PSR B1257 + 12)的共同发现者之一。这一发现,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两颗行星具有质量为地球质量的3.4倍和2.8倍的脉冲星。其轨道的半径分别为0.36和0.47 AU。

 

William Borucki(威廉·博魯奇)

1962年加入NASA后,Borucki为阿波罗程序航天器设计了防风罩。他后来将注意力转向了行星大气中雷击的光学效率,并研究了这些雷击可能产生将来成为生命前兆的分子的倾向。随后,Borucki的注意力转向了太阳系外行星及其发现,特别是通过过境方式。为恒星系中行星光学特性的研究设计了最佳的设备。



3

 Cosmic inflation (宇宙暴胀(理论))

最初由Guth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胜彦提出的这一理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不过获奖人选上会比较有争议。


Alan Harvey Guth(阿兰·古斯) US

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宇宙学中暴胀模型的创立者。 1947年,古斯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布伦斯威克,三年后古斯一家迁到新泽西州的高地公园,古斯在那里上了中学。认为宇宙在极早期(大约10-35秒到10-33秒)经历了一个短期的加速膨胀阶段,并发现视界问题和观测不到磁单极的问题都能够通过暴胀得以解决。他把这个思想称为“惊人的悟觉”。暴胀思想一经提出就在宇宙学界引起巨大轰动。

 

Andrei D. Linde(安德烈·林德) US

美籍俄裔宇宙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他是最早提出暴胀宇宙学的学者之一,并修正了古斯的模型。他一直是宇宙学研究的领袖人物之一。根据这一理论,在早期的宇宙中,弱,强和电磁相互作用没有太大差异。这些相互作用彼此成为不同仅逐渐,之后在宇宙相变宇宙的膨胀而产生在温度下降和segregeted它们。在1974年,林德发现,能量密度的标量场的是打破对称在爱因斯坦方程中,不同的相互作用可以起到真空能量密度(宇宙常数)的作用。在1976年至1978年间,林德证明在宇宙相变过程中释放这种能量可能足以加热宇宙。


Paul Steinhardt(保罗·斯泰恩哈特)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 宇宙暴胀(理论)重要修订者,宇宙中的大部分能量必须是黑暗的能量,足以使宇宙今天以更快的速度扩张。发明了准晶体的理论概念,甚至将术语“准晶”引入了词典。这两个人也是第一个正确识别由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宣布的二十面体对称的迷人的铝 - 锰合金


同样的,上面三位以外还有


Katsuhiko Sato(佐藤胜彦)


4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 (WMAP) experiment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试验)

他们领导威尔琴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实验,使其能够精确测量宇宙学基本参数,包括宇宙的几何、年龄和组成,而且对证明宇宙暴涨理论至关重要。人选上没有争议,不过欧洲航天局发射了更为精确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器“普朗克号”,并进一步精确了WMAP的数据,不知道诺奖评委会怎么权衡,毕竟是一群欧洲人当评委。



David N. Spergel US(大卫·斯佩格尔) US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主导者


Charles L. Bennett(查尔斯·本内特) US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教授。他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项目负责人。2005年之前,本内特是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高级研究员。2006年获哈维奖,2010年获邵逸夫奖。


Lyman A. Page Jr.( 萊曼·佩治) US

宇宙学专家,也是WMAP探测器的原始共同负责人之一;对宇宙背景辐射进行了精确的观察,这是宇宙大爆炸阶段的电磁回波。


5

Multiferroic materials(多铁性材料)

很久以前的研究成果,在全世界掀起了材料学科的新一次热潮,日美科学家做出了先驱性贡献



Ramamoorthy Ramesh US

是印度血统的美国材料科学家,为复合功能氧化物如铁电材料的合成,组装和理解作出了贡献。特别是,他致力于开发具有巨大磁阻的铁电钙钛矿,锰矿,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在优势的多铁氧化物。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物理系教授。

嗯,印度的。


Yoshinori Tokura(十仓好纪) Japan

日本凝聚态物理学学家,专长电子型高温超导体与铁电材料研究。现任东京大学卓越教授、理化学研究所新兴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紫绶褒章表彰。 十仓教授曾获得日本人首座马蒂亚斯奖,2002年、2014年两度入选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长年被看好角逐诺贝尔物理学奖。


6

对碳基电子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Phaedon Avouris US

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他率先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光谱学来研究原子尺度上的表面化学,并建立化学反应性与局部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 [4]他在原子尺度上表现出类似器件的行为,观察到电子约束和表面的干涉效应。[5] [6] ,他还操纵带有原子精度共价键合的原子。[7] [8]最近,Avouris已经在电子和光子学领域取得了实验和理论方面的关键发现的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为未来碳基纳米技术奠定了基础。


Cornelis Dekkerei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维理纳米科学研究所主任荷兰代尔夫特


Paul McEuen

保罗·麦研究的电气和机械性能的碳纳米管,扫描探针显微镜的纳米结构,分子电子学,并在化学和生物纳米电子学的应用。他的组频繁发布他们的工作在自然和科学,和Paul具有赫希数的53。

康奈尔大学物理系物理学 John A. Newman 教授

美国纽约伊萨卡市

 

7

混沌理论和非线性领域的先驱,发现费根鲍姆常数

Mitchell J. Feigenbaum(米切尔·费根鲍姆) US

洛克菲勒大学数学物理实验室 Toyota 教授,美国纽约,1983年他获得麦克阿瑟奖学金,1986年获得了“ 物理学奖 ” 奖,他的开创性理论研究表明了非线性系统的普遍性,使得系统地研究了混沌。他是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学总监理事会成员。自1986年以来,他一直是洛克菲勒大学丰田教授。



8

帮助人类认识了宇宙的起源、星系形成过程、黑洞吸积盘以及其它

宇宙现象


Rashid A. Sunyaev(拉希德·苏尼亚耶夫)RUS

1982-2002 年担任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高能天体物理系主任,并于 1992 年开始担任首席科学家;2010 年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教授帮助人类认识了宇宙的起源、星系形成过程、黑洞吸积盘以及其它宇宙现象


9

可能的黑马

量子通信:

Alain Aspect(艾伦·爱斯派克特)

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一结论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界主流思想认为,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 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幽灵——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的存在,它证实了任何两种物质之间,不管距离多远,都有可能相互影响,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C.H.Bennett(C.H.本内特)

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态携带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纠缠原理实现保密通信过程。量子通信概念的提出,使爱因斯坦的“幽灵(Spooky)” ——量子纠缠效益开始真正发挥其真正的威力。量子隐形传态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对人们认识与揭示自然界的神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通过量子态的传送完成大容量信息的传输,实现原则上不可破译的量子保密通信。



潘建伟

1997年在奥地利留学时,与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传输。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实验中传输的只是表达量子信息的“状态”,作为信息载体的光子本身并不被传输。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活动参与方式


咳咳,该到了说正事儿的时候了!


(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

(2)扫码进入(拿自己的诺奖识别下面第一个码,给大神投票识别下面第二个码):


奖品设置


一等奖:小米6+1099元易科学返现券+测序中国294元课程券+募格编辑300元代金券;
二等奖:5元微信红包+399元易科学返现券+测序中国294元课程券+募格编辑300元代金券;
三等奖:3元微信红包+199元易科学返现券+测序中国294元课程券+募格编辑300元代金券; 
四等奖:1元微信红包+99元易科学返现券+测序中国294元课程券+募格编辑300元代金券; 
安慰奖:99元易科学返现券;
猜中奖(前三名):小米Mix2手机/99元现金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